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0

色拉傑寺-拉瓦康村的歷史概況

拉瓦康村的建立

依檔案的記載和前人的口述,藏傳佛教格魯派的三大寺之一色拉寺拉瓦康村,是於藏曆第十三繞迥土羊年,即公元1775 前後,由當時的色拉傑主持格吾倉.強巴木郎興建完成。

拉瓦康村創立人簡介

拉瓦康村的創立人是格吾倉大師的轉世強巴木郎尊者,他之所以創建康村有一個特殊的因緣,當時在色拉麥佛學院就讀的僧團學員中,有些學員很頑皮,經常違反寺規。此外,寺廟裡另住有一些雜事僧侶( 朵朵),朵朵在 佛學院中擔任一些粗重的工作,及承擔像做飯,煮茶,拿水或張羅薪柴等雜物工作,他們平日不參加寺院的經藏學程,有些“朵朵” 常不遵守院規 。寺院的管理執事僧對這些調皮的僧團學員和不遵守院規的朵朵很感頭疼。色拉麥寺主持扎巴克珠把關於很難管教這些僧人的情形訴說給色拉傑寺的主持格吾倉.強巴木郎,色拉傑寺的主持回答說:“ 若你無法管教他們,那就由我來調教他們吧!” 就這樣他們最終決定把這些頑劣不訓僧人交給色拉傑寺的主持來管教。
格吾倉把八個頑皮的 “ 朵朵”接來,使用各種善巧的方法來教導他們,指導他們跟色拉傑原有來自羅白登寺和茂頂寺的僧人一起合作,創立了拉瓦康村。 依第司桑結嘉措所著《黃琉璃寶鑑》的記載,在公元1698年之前,羅白登寺和茂頂寺的僧人,就已經到色拉寺佛學院學習。在拉瓦康村創立後,他們就成為康村的最早期學僧。

拉瓦康村的命名由來

一般命名都各有來源,而拉瓦康村的命名由來,依據過去的高僧大德的敘述,有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當康村建立後,從康區羊拉來了30 多位穿著白色藏袍(拉瓦嘎布)的俗人,這些人後來都出家為僧,成為住入拉瓦康村的第一批新人,寺院就根據他們的衣著顏色而將他們的住所命名為拉瓦康村,意為潔白無瑕,代表康村僧人們的行持淨高無垢,道德觀念也純潔高尚,沒有任何玷汙。就如他們所穿的白色藏袍般。
康村命名由來的第二種說法較為神奇,據說在康村建立期間,當全體僧人都在思索著如何為康村命名時,他們從地下挖出一個刻有(拉瓦)字樣的白色方形石頭,僧人們視之為吉祥之物,因而在康村建立後,他們就將其命名為(拉瓦康村)。

拉瓦康村的規章制定者

拉瓦康村規章的創寫者是格吾倉二世加央木朗,格吾倉一世圓寂後,由格吾倉二世繼承了前世的宏願,創寫康村的特別規章,從格吾創一世開始到之後的歷代格吾創轉世都連續指引和眷顧著拉瓦康村。

西藏境內的拉瓦康村佛學院

西藏境內的拉瓦康村與色拉麥佛學院辯經場相毗鄰,位於麥糌康村的前方和貢若康村的左方,由兩個柱子及走廊圍繞的三層木樓組成。拉瓦康村的大殿高達幾個樓層,原先是面向色拉傑大殿,康村的大殿重建後,改成面向布達拉宮。大殿的重建工作主要由持律君主姜澤上師主導,他帶領康村裡一群有智,賢,博學多聞且持戒清淨的高僧大德,經由縝密的討論及詳盡的規劃而完成大殿的重建工作。姜澤上師並配合僧團戒律持守的需求,規劃配置僧舍空間,設定一座名為“達木集康”(母虎公堂)的 僧舍,另在康村背面朝向密宗院處設定一座兩層樓的公堂。

大殿佛龕里的供奉

大殿裡供奉有金銅鑄造的 【宗卡巴三師徒三尊像 】 ,銅鑄的【二勝六莊嚴佛像】,莊嚴的【蓮花生大師佛像】 ,金銅鑄造的 【世親菩薩佛像】,建立康村時從地下挖出的天然生成的【六臂馬哈嘎啦護法石像】 ,也有 【兄妹護法石像】 , 令有不可露面的 【吉祥天母唐卡】 , 及【 白銅神燈 】 等 。 其中的【 世親菩薩佛像】是由以前康村裡強壯的 “朵朵”們參加拉薩的祈願大法會時 ,從大昭寺請來供養的, 由於這座佛像的護佑,康村得以成就如印度眾中尊 【二勝六莊嚴】般的無數個賢哲 高僧。
【兄妹護法】是怙主扎嘎仁波切用藥泥塑成,其上身自然形成,而且曾講過人話 。據云 :扎嘎仁波切用藥泥塑完佛像的下半身後 ,為僧舍吃午飯而將這未完成的佛像暫置於辯經場中央 ,這時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扎嘎仁波切跑回來,邊跑邊大叫:“我的佛像!”這時他聽到兄妹護法迴應說:“我在這兒。”仁波切走近一看,佛像的上半身已經自然而然形成了。
【吉祥天母唐卡 】的來源也很神奇,據說 ,有一天晚上,康村的掌堂師從圍牆外面走進來時,發現垃圾堆的中央有藍色火焰,走近一看,發現是一副撕爛的吉祥天母唐卡,掌堂師就邀請吉祥天母進入拉瓦康村。傳說當時康村裡有較特別的“朵朵”被唐卡吸了進去,怙主格吾倉主持嘉央木郎因而下令將這幅唐卡列為禁開唐卡。
白銅神燈是由上師亞忠仁波切格勒嘉措贈予康村的, 其來歷據說是以前上師在山上隱居打坐修行時,一位吉祥天姆手裡拿著盛滿酥油的神燈贈予上師。依傳說,點燈人點燃這盞神燈後,可由燃燒神燈時間的長短及亮度看出來點燈人福氣的大小和內心是否純潔。現今拉瓦康村的般若波羅蜜多班一年級至中觀班一年級的學員,在通宵晚自習辯經課時,有點燃這盞神燈的習俗。

西藏境內拉瓦康村的學習規定和老少分位

以前在西藏境內的拉瓦康村有500 多位僧人,繼續留下學習的僧人有400 多位,新僧人進入辯經班以後,只能學習五部大論中的<聞 > , <思> 部分,修法儀軌和其他世俗學科都還不能學習。康村的長幼輩分是按先來後到的順序區分的,如騎馬人和牽馬人的前後順序一般清楚。 凡當過康村的正,副總管或掌堂師等職位者,可以算為長輩,或完成戒律班學習的學員纔可以列入長輩之列。

西藏境內拉瓦康村的團體生活

依康村的內規,凡從同一個村或同一個鄉來的僧人,若非同屬一個師父,在調換僧舍時不可同住到一舍;學員不可僅與同鄉一起聚餐而遠離大眾;學員平日裡互相交流時不可刻意讚美自己的故鄉或貶抑他人的故鄉。簡言之,住在康村裡的僧人不可包庇同鄉僧人而欺負其他人,這些都是由康村裡的長輩們依其經驗及研究所訂的寺規,要求學員們嚴謹遵守。

關於僧人們在印度“巴薩”的生活

西藏境內的拉瓦康村在公元1959年時共有400多位僧人,其中20多 位僧人為了躲避當時的危機而跟隨尊者達賴喇嘛到達印度“巴薩” 。 “巴薩” 的氣候既潮溼又炎熱,不少僧人因而罹患各種疾病。僧人們初到印度時的住所,先前是英國在掌控印度時用來關押印度政治犯用的監獄,僧舍們進住到這裡後,寺院主持和一些高僧每人可獲分配一間小舍;其餘來自各康村的僧人們,則是二,三十人共住一間僧舍。僧舍的器具如臥床,桌椅和一些學習所需的器具,都是由僧人自己去森林裡找尋木頭和竹子做成。僧人的穿著也很簡陋,沒有幾個僧人能有穿著完整的僧袍的條件。在食物方面,雖然有印度政府提供大米,麵粉,酥油灌和牛奶,但由於負責發放物資的地方政府缺乏良好的儲存設施,這些食物發放下來時常已過期或發黴腐敗,對僧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在那樣的情況下,僧團患病的人數越來越多,大多數僧人都感染到肺結核。在拉瓦康村除了少數幾個人外,幾乎全都得過肺結核。印度政府的支援組織在“巴薩”建立了醫院,派遣醫護人員並提供免費藥物,這對病人們幫助很大。即使環境如此艱難困苦,康村裡僅有的20幾位僧人仍能團結一致,推選總管,並湊集各人僅有的少許積蓄,規劃安排一些佛法活動。
僧人們在經過種種磨難之後,發現無法在那樣的環境下繼續生存,1969年他們決定遷移到印度南方白拉庫比,但20幾位僧人中,能夠順利遷移過來的只有13位。僧人們剛到白拉庫比流亡社羣時,僅能搭帳篷居住,在春夏雨季裡總會被暴風雨侵襲。為了生存,他們開始伐木造田。由於只有幾頭公牛,僧人們耕田時只能以人力代牛拉犁。康村裡的僧人到了白拉庫比後,晚上六點幹完寺院的農活後,為了給康村掙得一些積蓄,又到康村租用的田地耕種,晚上睡眠的時間因而很短。又為了弘揚佛法繼續發揚光大,他們試著收了很多徒弟,指導他們學習藏傳佛教五部大論。
   總之,在尊者達賴喇嘛的關照下,和長輩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如今,拉瓦康村的僧人們已形成團結一致及尊重長上慈愛幼小的良好傳統,這都是先輩們留下的努力成果。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