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0

2015年12月16日

公元2015年12月16日桑東仁波切等康村的主持、僧眾在印度南方的色拉傑寺、《拉瓦康村》新大殿建立動土典禮了。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0

色拉傑拉瓦康村簡介

色拉傑拉瓦康村簡介

色拉傑拉瓦康村是西元1775年前後,由當時的色拉傑住持格吾倉強巴木郎興建完成,作為僧人們居住及學習的場所,其所提供的五部大論及戒律課程的學習活動頗具名聲。1959年康村中大多數的僧人都追隨十四世達賴喇嘛前往印度,早年流亡到印度的僧人,起先暫住在印度北部巴薩的恢復營,僧人們從寒冷的西藏高原來到炎熱的印度,一時無法適應當地的氣候環境,加上艱辛的生活條件,僧人們可說是受盡種種的煎熬與磨難。
遷移到南印拜拉庫比
1969年這批僧人從巴薩遷移到印度南方的拜拉庫比,在印度政府提供的土地上一同重建寺院,也有了較為安定的居住場所,因而能更精進學習五部大論課程和深入研究佛法哲學。之後,續有僧人不斷從西藏流亡到印度,康村裡的僧團人數便逐年持續增加。從當時巴薩遷移到南印度色拉寺拉瓦康村的僧人十三位,後來人數不斷增加,現已有近三百位僧人居住在這個康村。

為延續法脈而重建康村

早期的僧人們來到康村後,一邊務農以獲取生活所需,一邊進行聞、思、修的修行課程,生活簡單,但對佛法的精進學習活動從未中斷。這批僧人們離開家鄉落腳異地,深感當時的藏傳佛教處境危殆,有如立於風中的酥油燈火,隨時都可能熄滅,因而誓願承擔起保護和弘揚佛教的任務,視此項任務為珍貴價值遠超過個人性命。保護和弘揚藏傳佛教首要構築學習佛法的環境,儘管生活艱辛,物質條件匱乏,他們仍下定決心建立拉瓦康村並籌設佛學院。在克服重重困難後,1972年終於建設完成一棟兩層樓的建築物(一樓為寮房,二樓則是大殿),這座大殿可說是現今拉瓦康村的起源處。 隨後,由西藏境內來到印度的僧人漸多,到了1990年拉瓦康村大殿的狹小空間已無法容納全部的僧人至室內誦經及學習,而康村也需要有更多的住宿場所以因應陸續抵達之僧人所需。當時新大殿完成,僧團總人數未滿百人,空間算是極為寬敞,僧人遷入使用時,還笑稱大殿的空間足夠使用至世界末日。無論建材或設施都很簡陋,然對這些冒著生命危險逃到印度的僧人來說,能在別人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棟屬於自己的大殿,實著不易,僧人們會有那樣的想法也不足為奇。新大殿完成後,僧人們有了較為寬敞的學習場所,進行誦經及各項學習活動就更為方便了。

艱辛的流亡之路

之後,新來的僧人越來越多,至今拉瓦康村僧團的總人數已近三百,所能使用的學習場所仍是當年興建的大殿,每當僧人聚集時,總顯過度擁擠。現住於拉瓦康村的僧人全都來自西藏境內,他們都懷有相同的目的來到印度,即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拜謁達賴喇嘛尊者,聽取尊者走向和平之路的開示,並期望能在異國他鄉繼續學習藏傳佛教。這近三百位的僧人,當他們離開家鄉前來印度時,其中僅約20%的人持有護照,這些人在旅途承受到的艱辛程度較低;另約80%的僧人,則是徒步翻山越嶺歷盡千辛萬苦才能到達印度。這些徒步而來的僧人,行至邊境要翻越喜馬拉雅雪山時,必須晝伏夜行躲避中共邊境駐軍人員的視線,沿途路徑險峻舉步艱辛,風雪酷寒冷風刺骨,他們就這樣徒步走了四、五十日才抵達尼泊爾境內的流亡西藏接待所,一路遭遇到的艱險困頓情境實非筆墨所能形容,例如在翻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時,冷風不時迎面襲來,令人顫抖不已;舉頭四望,到處白雪皚皚風勢強勁,渺茫不見人跡,低頭則難覓得以坐臥歇腳之乾燥寸土;鞋襪上的雪水凍結成冰未曾銷融,腳趾凍瘡嚴重者,抵達尼泊爾流亡藏人接待所時,醫生只能將其已潰爛的腳趾切除,以求保命。再者,雪地陽光強烈,有些人因眼睛長時承受雪地耀眼陽光之反射導致失明眼盲。復因路途遙遠,人們必須極為節制食用隨身攜帶的食物,時時都承受著飢餓的折磨,有人因食物不足而活活餓死於半途,倖存者在翻越過雪山後,若遇有住戶,或可購得些許馬鈴薯或糌粑充飢,然價格比城市裡高出十幾倍,若身上盤纏用盡,就只能取下穿戴在身上較值錢的微少東西如手錶、衣服等,與農民換取食物,故當走入達尼泊爾國境時,幾乎人人都已身無分文。終於他們來到了位於尼泊爾的西藏流亡接待所,這兒有免費提供的衣食,在經歷了旅途的困頓後,能享用到接待所提供的食物,旅途上的各種艱辛與疲憊瞬間消失於無形,彷若得到人間無法形容僅天上纔有的享受。住在接待所 時,人們知道這兒離印度不遠了,很快就可拜謁尊者以一償宿願,胸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喜悅;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和父母及家人的距離也將越來越遠,此生恐難再相見,內心難免充滿濃濃的憂傷,喜悅憂傷交集的淚水不由自主地潸潸落下。 目前住在拉瓦康村的僧人和其它的流亡藏人般,都是歷盡種種艱辛纔來到印度的,僧人們都有著相同的流亡背景,也都懷有相同的夢想,他們不會忘卻自己流亡到印度的目的,振興藏傳佛教的堅定意志。他們住在康村,過著簡樸的生活,精進學習佛法,未曾有稍許的鬆懈。

精進不懈的學習與修行

近三百人的僧團中,除年邁的僧人和已畢業的格西外,其餘二百七十名僧人,在這二百五十多人分別就讀於從最高年級拉然巴班到最低基礎一年級各種班級,努力學習和研究藏傳佛教;另有十多名的小沙彌則到寺院學校就讀。以前在西藏時,住在康村裡的出家人,課程內容依規定只能學習五部大論而不能學習經懺及一般文學,如今隨著時代的改變,住在印度拉瓦康村的僧人,除了學習五部大論外,也可從事佛教哲學和其它領域的學習。僧人們早上六點之前起床,起床後先背誦佛教哲學之基本內容,早餐後,有些人去聽講經,有些則繼續背書。每天上午九點到十一點是固定的辯經時間。假日的上午沒有辯經課程,早餐後直到十一點用午餐的時段,全屬背書時間。午餐後,十一點半開始,1 ~3 年級的基礎班僧人要練習書法和學習初級藏語文法;般若波羅密班次由一年級至中觀班四年級(相當於4年級到14 年級)的僧人,則去聽課或自學各年級課程,有時在午休時段,也會安排有英語和漢語課程。十二點半起午睡片段時間略事休息後,有些人去上課,有些人自學各年級的課程。下午五點用晚餐,餐後自六點到晚上九點或延至十點的時間為辯經時間,僧人們要到辯經場辯經。辯完經回到寮房,中觀四年級以下各班次的僧人要背誦經書;戒律班一年級以上各班次的僧人要在自己的寮房裡查閱經文直至就寢時間,這就是僧人們平日的一日作息情況。每逢週二是例行的休息日,在長假方面,每年藏曆的八月份有八天的長假,藏曆十二月廿五日至隔年一月八日為年假,一年內的假日就僅僅這些。

共同創造康村的未來

由以上簡述,可看出住在康村僧人們的生活極為簡樸,不分晝夜精進學習。僧人們深知,他們能夠這樣專心學習佛法,恩德來自尊者達賴喇嘛的加持、早期「巴薩」老僧人們的辛勤奉獻,以及各地功德主的發心資助,僧人們從未忘記這些恩德。住在康村的僧團平日的生活支出極為微薄,每人每月的學習用具、衣物及生活等的雜項支出僅15美元,遇生病和其它緊急情況需使用較多經費時須另向康村的管家室申請援助,如仍不足,再依情況另尋管道以獲取資助。為使僧人們能專心學習。我們色拉寺拉瓦康村的管家們懇請十方大眾廣發善心慷慨解囊資助。或當其各人的資助者或是捐贈一些力所能及的資金,十分感謝!  
現今拉瓦康村的僧團環境,比起早期來說,情況已改善許多,但仍有許多問題急待解決,其中首要即是大殿的興建工程。目前住在拉瓦康村的僧人唸經時,使用的場所仍是二十多年前建造的那個大殿,從事誦經或其學習時,內部空間僅能容納二百位僧人,其餘七十位僧人須坐於室外誦經。對於當時建立這大殿時,由於僧團經濟條件不佳,無力購買建造所需的優質鋼筋及其它建材,僅能用木柱替代鋼筋使用,並以土牆取代混凝牆,樓層臺階狹窄擁擠,上下樓梯很不方便。之前拉瓦康村的當家曾想過要改建這座大殿,然因大殿的結構體是由木柱和土牆構成,若在上層樓加蓋磚牆或進行其它改建工作,原有的木柱和土牆將無法支撐新增建材的重量,整棟大殿有倒塌之虞,所以一直以來不敢動工改建。其次,現有的大殿和僧團寮房相距900多米,僧人們每日至大殿誦經,必須耗費掉很多寶貴的學習時間在路上。再者,這座大殿的下層目前仍權充部份僧人的寮房,大殿的建築材質不佳,構工簡陋,屋齡又已有二十餘年,隨時有倒塌之危險,居住於此的僧人生命安全倍受威脅。
為瞭解決誦經大殿空間不足與僧人誦經往返費時等問題,及保障僧人的生命安全,我們很希望能夠早日興建一座新大殿,我們期待已久,然限於經費之匱乏,遲遲無法進行新大殿的興建工程,至盼各方大德能大力資助。
        在世界各個角落的親朋好友及善信們,不管我們是否相識,是否曾相互聯繫,當您瞭解住在拉瓦康村的僧人現況後,我們呼籲您開啟心扉發揮愛心,在經濟方面或精神層面上資助及支援這群僧人,資助拉瓦康村興建一棟新大殿,讓僧人們能安心學習。如果您想要進一步瞭解這方面的訊息,
        請經由我們的網站與我們聯繫。感謝您細心詳閱我們為所做的拉瓦康村介紹,拉瓦康村的總管室衷心祝福身體安康諸事順利,扎西德勒!
色拉寺的環境
簡略介紹色拉寺佛學院周遭的環境概況和氣候現象。色拉寺位於印度南方拜拉庫比的流亡藏人社羣,在流亡藏人來此定居之前,此處原是一大片樹林茂密的森林區,藏人流亡到這裡後,開始伐木整地建造居住社羣及寺廟。現今的拜拉庫比,地形寬闊地勢平整,農夫在此栽種莊稼,收成良好。拜拉庫比的外圍地區則仍屬森林地區,有各種羽毛豔麗的不知名小鳥和大型野生動物棲息其間。拜拉庫比屬全印度氣候最佳之地區,一年四季綠草如茵,予人生機盎然一片祥和的感覺。每年二月份後,氣溫從攝氏二十多度,慢慢上升,五月份時氣溫可達攝氏三十多度,隨後氣溫開始下降,並進入雨季,到七、八月時,氣溫會下降到二十度左右。長達兩、三個月的雨季,帶來豐富的雨水,也常會吹起冷風,予人寒冷的感覺。多風、多雨及氣溫低是本地雨季的特徵,這時的日夜溫差變化也較多。每逢雨季,僧人們都會在寮房裡備置一床厚厚的棉被,外出誦經時,則人手一把雨傘和一個坐墊。在另一方面,由於雨水充足,寺院背後的大森林裡常開滿各種野花,每逢休假日,一些小沙彌常會成群結隊走進森林裡玩耍,偶而巧遇大象、老虎、豹以及鹿等大型動物。到了八月中旬,雨季已過,慢慢進入冬天的氣候型態,冷風不分晝夜地從海面上吹來,氣溫漸漸下降,到了一月份,也就是藏曆十二月份,氣溫已下降到攝氏二十度以下,是南印度全年最冷的時候。南印度由於氣候溫暖雨水豐富,適合稻子、玉米和馬鈴薯的生長。此外,每個季節都能生產出各種不同的蔬菜水果,因此很多喜愛大自然的人士都喜歡到這神仙之地遊覽,康村的僧人們期待歡迎您的到臨。

公元 2015 年 7 月 21 日
色拉杰拉瓦康村管家室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0

色拉傑寺-拉瓦康村的歷史概況

拉瓦康村的建立

依檔案的記載和前人的口述,藏傳佛教格魯派的三大寺之一色拉寺拉瓦康村,是於藏曆第十三繞迥土羊年,即公元1775 前後,由當時的色拉傑主持格吾倉.強巴木郎興建完成。

拉瓦康村創立人簡介

拉瓦康村的創立人是格吾倉大師的轉世強巴木郎尊者,他之所以創建康村有一個特殊的因緣,當時在色拉麥佛學院就讀的僧團學員中,有些學員很頑皮,經常違反寺規。此外,寺廟裡另住有一些雜事僧侶( 朵朵),朵朵在 佛學院中擔任一些粗重的工作,及承擔像做飯,煮茶,拿水或張羅薪柴等雜物工作,他們平日不參加寺院的經藏學程,有些“朵朵” 常不遵守院規 。寺院的管理執事僧對這些調皮的僧團學員和不遵守院規的朵朵很感頭疼。色拉麥寺主持扎巴克珠把關於很難管教這些僧人的情形訴說給色拉傑寺的主持格吾倉.強巴木郎,色拉傑寺的主持回答說:“ 若你無法管教他們,那就由我來調教他們吧!” 就這樣他們最終決定把這些頑劣不訓僧人交給色拉傑寺的主持來管教。
格吾倉把八個頑皮的 “ 朵朵”接來,使用各種善巧的方法來教導他們,指導他們跟色拉傑原有來自羅白登寺和茂頂寺的僧人一起合作,創立了拉瓦康村。 依第司桑結嘉措所著《黃琉璃寶鑑》的記載,在公元1698年之前,羅白登寺和茂頂寺的僧人,就已經到色拉寺佛學院學習。在拉瓦康村創立後,他們就成為康村的最早期學僧。

拉瓦康村的命名由來

一般命名都各有來源,而拉瓦康村的命名由來,依據過去的高僧大德的敘述,有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當康村建立後,從康區羊拉來了30 多位穿著白色藏袍(拉瓦嘎布)的俗人,這些人後來都出家為僧,成為住入拉瓦康村的第一批新人,寺院就根據他們的衣著顏色而將他們的住所命名為拉瓦康村,意為潔白無瑕,代表康村僧人們的行持淨高無垢,道德觀念也純潔高尚,沒有任何玷汙。就如他們所穿的白色藏袍般。
康村命名由來的第二種說法較為神奇,據說在康村建立期間,當全體僧人都在思索著如何為康村命名時,他們從地下挖出一個刻有(拉瓦)字樣的白色方形石頭,僧人們視之為吉祥之物,因而在康村建立後,他們就將其命名為(拉瓦康村)。

拉瓦康村的規章制定者

拉瓦康村規章的創寫者是格吾倉二世加央木朗,格吾倉一世圓寂後,由格吾倉二世繼承了前世的宏願,創寫康村的特別規章,從格吾創一世開始到之後的歷代格吾創轉世都連續指引和眷顧著拉瓦康村。

西藏境內的拉瓦康村佛學院

西藏境內的拉瓦康村與色拉麥佛學院辯經場相毗鄰,位於麥糌康村的前方和貢若康村的左方,由兩個柱子及走廊圍繞的三層木樓組成。拉瓦康村的大殿高達幾個樓層,原先是面向色拉傑大殿,康村的大殿重建後,改成面向布達拉宮。大殿的重建工作主要由持律君主姜澤上師主導,他帶領康村裡一群有智,賢,博學多聞且持戒清淨的高僧大德,經由縝密的討論及詳盡的規劃而完成大殿的重建工作。姜澤上師並配合僧團戒律持守的需求,規劃配置僧舍空間,設定一座名為“達木集康”(母虎公堂)的 僧舍,另在康村背面朝向密宗院處設定一座兩層樓的公堂。

大殿佛龕里的供奉

大殿裡供奉有金銅鑄造的 【宗卡巴三師徒三尊像 】 ,銅鑄的【二勝六莊嚴佛像】,莊嚴的【蓮花生大師佛像】 ,金銅鑄造的 【世親菩薩佛像】,建立康村時從地下挖出的天然生成的【六臂馬哈嘎啦護法石像】 ,也有 【兄妹護法石像】 , 令有不可露面的 【吉祥天母唐卡】 , 及【 白銅神燈 】 等 。 其中的【 世親菩薩佛像】是由以前康村裡強壯的 “朵朵”們參加拉薩的祈願大法會時 ,從大昭寺請來供養的, 由於這座佛像的護佑,康村得以成就如印度眾中尊 【二勝六莊嚴】般的無數個賢哲 高僧。
【兄妹護法】是怙主扎嘎仁波切用藥泥塑成,其上身自然形成,而且曾講過人話 。據云 :扎嘎仁波切用藥泥塑完佛像的下半身後 ,為僧舍吃午飯而將這未完成的佛像暫置於辯經場中央 ,這時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扎嘎仁波切跑回來,邊跑邊大叫:“我的佛像!”這時他聽到兄妹護法迴應說:“我在這兒。”仁波切走近一看,佛像的上半身已經自然而然形成了。
【吉祥天母唐卡 】的來源也很神奇,據說 ,有一天晚上,康村的掌堂師從圍牆外面走進來時,發現垃圾堆的中央有藍色火焰,走近一看,發現是一副撕爛的吉祥天母唐卡,掌堂師就邀請吉祥天母進入拉瓦康村。傳說當時康村裡有較特別的“朵朵”被唐卡吸了進去,怙主格吾倉主持嘉央木郎因而下令將這幅唐卡列為禁開唐卡。
白銅神燈是由上師亞忠仁波切格勒嘉措贈予康村的, 其來歷據說是以前上師在山上隱居打坐修行時,一位吉祥天姆手裡拿著盛滿酥油的神燈贈予上師。依傳說,點燈人點燃這盞神燈後,可由燃燒神燈時間的長短及亮度看出來點燈人福氣的大小和內心是否純潔。現今拉瓦康村的般若波羅蜜多班一年級至中觀班一年級的學員,在通宵晚自習辯經課時,有點燃這盞神燈的習俗。

西藏境內拉瓦康村的學習規定和老少分位

以前在西藏境內的拉瓦康村有500 多位僧人,繼續留下學習的僧人有400 多位,新僧人進入辯經班以後,只能學習五部大論中的<聞 > , <思> 部分,修法儀軌和其他世俗學科都還不能學習。康村的長幼輩分是按先來後到的順序區分的,如騎馬人和牽馬人的前後順序一般清楚。 凡當過康村的正,副總管或掌堂師等職位者,可以算為長輩,或完成戒律班學習的學員纔可以列入長輩之列。

西藏境內拉瓦康村的團體生活

依康村的內規,凡從同一個村或同一個鄉來的僧人,若非同屬一個師父,在調換僧舍時不可同住到一舍;學員不可僅與同鄉一起聚餐而遠離大眾;學員平日裡互相交流時不可刻意讚美自己的故鄉或貶抑他人的故鄉。簡言之,住在康村裡的僧人不可包庇同鄉僧人而欺負其他人,這些都是由康村裡的長輩們依其經驗及研究所訂的寺規,要求學員們嚴謹遵守。

關於僧人們在印度“巴薩”的生活

西藏境內的拉瓦康村在公元1959年時共有400多位僧人,其中20多 位僧人為了躲避當時的危機而跟隨尊者達賴喇嘛到達印度“巴薩” 。 “巴薩” 的氣候既潮溼又炎熱,不少僧人因而罹患各種疾病。僧人們初到印度時的住所,先前是英國在掌控印度時用來關押印度政治犯用的監獄,僧舍們進住到這裡後,寺院主持和一些高僧每人可獲分配一間小舍;其餘來自各康村的僧人們,則是二,三十人共住一間僧舍。僧舍的器具如臥床,桌椅和一些學習所需的器具,都是由僧人自己去森林裡找尋木頭和竹子做成。僧人的穿著也很簡陋,沒有幾個僧人能有穿著完整的僧袍的條件。在食物方面,雖然有印度政府提供大米,麵粉,酥油灌和牛奶,但由於負責發放物資的地方政府缺乏良好的儲存設施,這些食物發放下來時常已過期或發黴腐敗,對僧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在那樣的情況下,僧團患病的人數越來越多,大多數僧人都感染到肺結核。在拉瓦康村除了少數幾個人外,幾乎全都得過肺結核。印度政府的支援組織在“巴薩”建立了醫院,派遣醫護人員並提供免費藥物,這對病人們幫助很大。即使環境如此艱難困苦,康村裡僅有的20幾位僧人仍能團結一致,推選總管,並湊集各人僅有的少許積蓄,規劃安排一些佛法活動。
僧人們在經過種種磨難之後,發現無法在那樣的環境下繼續生存,1969年他們決定遷移到印度南方白拉庫比,但20幾位僧人中,能夠順利遷移過來的只有13位。僧人們剛到白拉庫比流亡社羣時,僅能搭帳篷居住,在春夏雨季裡總會被暴風雨侵襲。為了生存,他們開始伐木造田。由於只有幾頭公牛,僧人們耕田時只能以人力代牛拉犁。康村裡的僧人到了白拉庫比後,晚上六點幹完寺院的農活後,為了給康村掙得一些積蓄,又到康村租用的田地耕種,晚上睡眠的時間因而很短。又為了弘揚佛法繼續發揚光大,他們試著收了很多徒弟,指導他們學習藏傳佛教五部大論。
   總之,在尊者達賴喇嘛的關照下,和長輩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如今,拉瓦康村的僧人們已形成團結一致及尊重長上慈愛幼小的良好傳統,這都是先輩們留下的努力成果。